燕雀

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Linnaeus
   

  66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雄性成鸟(春羽):头顶、头侧、后颈和上背概辉蓝黑色,而背羽基部白色,微显露于外;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中央白而羽缘黑;尾羽黑色,镶以黄白色窄边;肩羽和小覆羽橙黄色,中覆羽白,大覆羽黑而尖端白或浅棕色;飞羽黑褐,羽缘皮黄,羽基外翈具一白斑;三级飞羽羽缘栗色;颏、喉和胸栗红色;下胸、腹和尾下覆羽淡棕色;体侧和两胁橄榄绿而带黑色斑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而沾淡黄。
雄性成鸟(冬羽):较夏羽暗,上体各羽的羽缘黄赤灰色,而飞羽羽缘色更为黄赤。
雌性成鸟:与雄鸟的冬羽近似,但较苍淡,而头、颈和背部呈黑褐色,各羽镶以黄赤色宽边;头侧紫皮黄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近白色,而长形尾上覆羽暗褐,羽缘橄榄黄赤色;尾羽与雄鸟相似,但色较淡;两翅暗褐,初级飞羽羽缘色较黄而三级飞羽羽缘栗黄褐色并较宽;下体色似雄鸟,但色泽较淡。
幼鸟:似雌鸟,但发褐,而腰和腹带黄色;大、中覆羽黑色,先端白。8及9月进行部分换羽,除初级覆羽、飞羽和尾羽外都换而成第一年冬羽。这种新羽装和成鸟不同。
虹膜褐色;嘴基角黄,嘴尖黑褐;腿深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形体较麻雀大而粗;雄鸟具很鲜明的黑与橙色,腰白宽阔;外侧尾羽无白色;雌鸟头与翕发褐,暗橙色的肩与翼覆羽均具褐色,腰白宽阔,尾无白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0) 24.7 148.6 13.1 91.4 63.9 19.8
(21—28) (134—170) (12.5—13.5)(90--94) (59—67.5) (19—20)
♀♀(16) 23.1 140.1 12.9 86.3 60.0 19.6
(20--28) (134—150) (12.5—13.5)(85—88.5)(59—64) (19—20)

生物学

生态 燕雀的栖息环境广泛,而选择性不大,从平原、丘陵到山区都见有,也栖于各种林中,如高大的、矮小的、荫蔽的、稀疏的柳林、榆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迁徙时也到村庄附近农田中。性喜群居,尤其在迁徙时多结成大群,如1976年11月下旬,曾见数百只的群栖于落叶乔木上,飞迁时集结成数千只的大群(吴至康等,1986)。但在越冬区多成小群活动;单个活动者更少,如1960年9月末在黑龙江省五营动物研究所观察有单个燕雀落于采伐迹地和菜园地间的松树干枝上。
叫声是一种尖锐或刺耳的喘息声,音似“zweee”、“tsweek”或“tswee-ik”,常常宏亮和单调地重复,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受惊时;还有一种像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一样悦耳的叫声,音似“dweee”(有时在秋天或早春能听到);飞翔时发出一种“chucc”或“chup”的叫声,并且频繁地快速重复。歌声是一种相当优美、和谐的,常有几声笛子的音调,继之以拖长的“zweee”音或一种降音阶的悦耳的嘎嘎声;有时在春季迁徙前,雄鸟群进行合唱。
燕雀为杂食性鸟,而且摄取食物既在地面上也在树上。在东北地区,春季吃嫩叶、叶芽、小型昆虫和蜘蛛等;秋季除吃杂草种子外,还吃小米、高粱、稻子、玉米和向日葵等。在河北吃松柏种子、杂草种子、甲虫和其他昆虫(寿振黄,1936);据吴至康等(1986)观察,在贵州吃树果、杂草子及稻谷;李桂垣1985年12月在四川对燕雀剖胃检查,食有豆科植物种子、禾本科植物种子、玉米和一些种子的残渣等,并以后者频次较多。据在安徽瑯玡山和南京的冬季燕雀剖胃观察,其食物以杂草子为主并兼有昆虫等。
燕雀在我国境内多数地区为旅鸟和冬候鸟,仅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为繁殖鸟(高玮等,1987)。它们一般在5月中旬迁到,主要分布在满归以北,直到漠河一带,繁殖期统计平均遇见率为1.28只/小时。
初迁来时成群活动,每群5—10只左右,但很快就开始分散活动,喜栖于沼泽落叶松林中。
1984年6月13日在满归沼泽落叶松林中发现一巢,筑在林内1.3m高的灌木树杈上,距地0.15m。巢用草本植物的茎、叶筑成,呈碗状,内垫兽毛,外径11.2cm、内径6.6cm、高5.3cm、深5.2cm。
每窝产3枚卵;卵为椭圆形,底色污白,具褐色大块斑,钝端转为片状斑块。卵大小(3枚)平均:1.87(1.8—1.93)mm×1.42(1.38—1.51)mm,重为1.8(1.6—2.0)g。
雌鸟孵卵,雄鸟常在巢附近鸣叫,声似“gia-gia”音。同年6月18日在漠河县前哨林场见到刚出飞的幼鸟,仍需雌鸟喂育,飞翔力较弱,仅能飞5—10m高,10—20m远。
9月初开始南迁,持续到10月。

生境信息

燕雀的栖息环境广泛,而选择性不大,从平原、丘陵到山区都见有,也栖于各种林中,如高大的、矮小的、荫蔽的、稀疏的柳林、榆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

国外分布

繁殖于北欧和亚洲,从挪威至堪察加,冬季在南欧、中亚至印度西北部,东至日本。

国内分布

燕雀在国内除青藏高原和海南外,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广大地区(旅鸟,冬候鸟)及东北大兴安岭满归以北至漠河一带(繁殖鸟)。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根据燕雀在我国各地的食性分析,绝大部分为植物种子,其中不少是一些谷物和油料作物,自然有相当的害处。在繁殖期虽也食去大量害虫,但此时不在我国境内。它也吃掉许多各种各样的杂草种子,亦有些益处;再者它易于饲养,可作为公园的观赏鸟。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根据燕雀在我国各地的食性分析,绝大部分为植物种子,其中不少是一些谷物和油料作物,自然有相当的害处。在繁殖期虽也食去大量害虫,但此时不在我国境内。它也吃掉许多各种各样的杂草种子,亦有些益处;再者它易于饲养,可作为公园的观赏鸟。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至今尚未见有亚种分化的记录,但在其分布区东端的燕雀羽色有较鲜亮的趋势(Vaurie,1956)。